轻舟已过万重山 ---看“大国的崛起”有感而发

作者:csuper 发表于:2007-01-30
轻舟已过万重山 ---看“大国的崛起”有感而发
日前,大陆一部电视记录片《大国的崛起》播出后,引起了海内外各阶层的很多讨论,尤其是让那些生活在海外的中国人无不感到热血沸腾。   可以说,自从500百年前的地理大发现开始,人类就不情愿地进入了全球化的进程。   随着各国经济物力,人力资源和政治制度的变化,经过无数次的革命,战争,政变,思想解放运动,工业革命,贸易革命,直到开拓全球殖民地,终于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诞生了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美国、俄国、日本等“文明大国”。   但仔细观看玩这部大型记录片后,尽管资料详实,线索清晰,宏观思维高屋建瓴,但看完以后觉得颇有几份新瓶装老酒的感觉。其中的结论和启示,颇似过去物质基础,(经济的力量)上层建筑(制度的力量)和铁碗人物(英雄人物)三结合历史发展观的翻版。与其说这是讲“大国的崛起”,不如说就是说很多国家如何从小变大,然后从弱变强的规律过程。   让笔者的思绪不能平静还有一条,在全球竞争范围之内形成大国后,大国的制度、它的行为、它的财富,它汇聚的文明力量,往往就同时在全球拥有了支配性的影响。 说实话,人类进入全球化的历史,也意味着竞争性的生活方式的开始。应该承认,现代化的历史是从欧洲起源的,它的直接的经验和教训,直接的知识和理性财富,都储藏在这九大强国崛起的主旋律之中。   西欧的文艺复兴运动引发对于人权的思考,导致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解除了高高在上的皇权对于生产力的束缚,这是文化的革命。   高傲的世袭贵族封号成为一种象征性的荣誉,资本家变身为世界的主宰,这是政治的革命。   蒸汽机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一个卑微的农民拿着一支廉价的火枪就能杀死一个装备精良的骑士。电力的广泛运用爆发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大型垄断性大公司得以跨越五大洲四大洋,这是工业的革命。   计算机数字技术在六七十年代的应用,产生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地球上唯一能和人脑智慧匹敌的电脑开始主宰人类的生活,这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科技的革命。   此外,西方在长达几百年在股票、期货、债券上积累的经验和以人为本的教育,还有政治法律上反反复复的修改完善,才有了今日西方国家发达的经济、先进的科技、完美的工业和自由民主的社会制度,而这些,不是能一蹴而就的,其中间的曲折反复,艰苦困难耗费了几个世纪的时间。   其实,几乎谁都明白,现代意义上的大国崛起依靠的是经济的繁荣,经济的繁荣又依靠科技教育的进步。而仅有经济的强势和开明的政治以及和平的理性,依然不能实现大国崛起之梦。   是的,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向到底是什么始终是令人困惑的难题。但是,看了这部“大国的崛起”片子的人都会知晓,其实这个目标方向不是你一个国家自己确定的,而是由那些先进文明来确定的。   欧洲文明带来了工业革命,带来了以科学技术为背景的物质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会伴随着政治制度的要求,市场经济、民主化,它们在本质上几乎是同一回事。当这个社会方向确定以后,我们用一个中性的词,叫做现代化。换言之,现代化这个目标方向,不是一国文明的内需,而是外部世界给我们提出的要求。   问题在于一个国家的上上下下如何才能较快地适应这个挑战的过程。离开了强力的国家动员和配套制度的改革,光有全面开放还是远远不够的。大国崛起的历史表明,每一个国家都只能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于是搞清楚现实背景成了发展的首要课题。   以往的兴衰历史告诉我们,在世界事务中,领先国家的相对力量从来不会一成不变,在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中,每个民族能够发展到今天,能够在领先于世界各国一时,必有其可贵的优点。只有总结和完善九大国的先进经验及优点,中国才能避免一些强国最终走向“衰落”的历史宿命,同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崛起若中国能在带有排他性的全球化中成功扮演一个融合者的角色;若中国能够在这个受到文明敌对仇恨威胁的地球村中,成功展示不同文化能互相砥励互补不足,那么我们应该庆幸为21世纪的世界秩序找到了一位出色的“建筑师”。   事实上,往昔中国与外界的互动,展现出中国文明独特的弹性:它有种保持向前发展却不丧失自我的能力。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酿成的悲剧后,法国诗人保尔.瓦列里曾伤感地说:“我们的文明也是有寿命的。”他的这句话似乎受到了中国文明的有力挑战。   但是,当今中国科技、经济的现代化,并不是对其文化的背叛,说到底不过是一个“洋为中用”的过程而已。民主化也将是中国不可避免的进程:该进程已展开,但毫无疑问,它也将是有着中国特色的。   这个国际化过程的外在形式如今还表现为令人惊讶的外来文化在中国的积淀。比如杭州的一家川菜馆,可能会用上洛可哥风格的家具;而上海中产阶层的家里,可能会同时挂上欧洲印象派的作品和中国的书法作品。不少社会学家认为,这就是中国正同化外来文化的见证,这在建筑业、设计和城市化等方面尤为明显。中国的吸收、消化、再造能力非常惊人。去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从北京到新加坡,全球华人都竞相庆祝。这些庆祝活动,皆表明中国人不愿再消极地看着世界格局被重新构划,而希望参与这一进程。   不容置疑,近年来,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确实举足轻重,而这种自信在2006年达到前所未有的顶峰:六方会谈、中东问题、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等,中国的长袖善舞令人瞩目。此外,综合国力增长更让中国挺直了腰杆。作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引擎,全球经济感受到“中国因素”的威力。   不过,中国人自己对这个“桂冠”却很难挺起胸膛,至少目前还没有心理准备:微不足道的人均GDP和国民福利、选购商品时对“外国标志”高看一眼,每年大量优秀学生求学海外、外国公司在华仍享受“超国民待遇”、甚至一个外国人走在中国街头,也会频频招致回头。   油画家陈丹青曾说过,现代中国追求的所谓四个现代化过程实际上就是美国化。汽车、洋房等物质层面成为了富裕的标示和追求的目标。环视北京,无数楼盘充斥着美欧式的名字,并倡导着一种西方的生活状态。包括中国人对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的“笑纳”也就不足为奇了。一个同样有趣的现象是,“国际”与“国际化”等词在中国的使用越来越频繁。   最近,美国高盛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在未来30--50年内将有一批包括中、印、俄罗斯等发展中大国的逐渐崛起,并由此将出现一种崭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世界既有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都会发生板块的裂变。但令人遗憾的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在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与其经济增长势头和软实力现状相比是远远不相称的。 记得,一位网友说这部片子隐含的意义就是下一个崛起的大国就是中国。是的,对于曾有过辉煌的古代史和惨痛的近代史的中国来说,书写一部东方大国崛起的现代史一直是这个民族的神圣目标。   但是,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如果一个国家内部的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是很难崛起为一个大国的,即使幸运地成为一个大国,也不是可持续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Csuper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