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1942年诞生在胡适笔下。他是懒人的代表,办事粗枝大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思想却很不细密”,办事很“不认真”。让他买红糖,他买成了白糖;让他记账,“十”字写成了“千”字;要他请“人医”王医生,他却请来了“牛医”汪医生……在他看来,“红糖”与“白糖”,“十”字与“千”字,“人医王医生”与“牛医汪医生”,都是差不多的,无碍大局。
我感觉凡是对事不认真的人总会说差不多。“差不多”是每个懒惰的人的一种自我安慰的方法,来隐藏自己懒惰的缺点。
胡适的这篇文章很好,他专门塑造了一个人,叫做差不多先生,还给差不多先生起了一个名字呢:圆通先生。差不多先生临死前的格言:“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何必太认真呢?”。
这可能只是一个塑造的形象,但其寓意在于告诫人们,办事一定要认真,不能马虎,不能敷衍塞责,否则,那“差不多”的差,是会大大地误事害人的。这种“差不多先生”的所作所为,差不多都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结果或给自己,或给别人,或给国家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如果万事差不多,“神州6号”就不会升上太空。
连时间都可以差不多了,那么还有什么不能模糊了呢?
文章最后写“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习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么成?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如果有一个人动一下,如咳嗽一声或卷曲一下腿,就可能会造成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计算时小数点错一位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了下来,那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啊!……
中国人确实不太讲究精确实,在语言的表现,比如汉语的时间词:一会儿,一下子,很快,一瞬间,一刹那,一眨眼等等,谁知道那是多长多久呢?这可能跟我们原来的钟表技术的落后有关,也可能跟我们一直是农业型的社会有关。
中国是懒人国!中国人到现在还是有很多“差不多”的坏毛病。可是,听到如今却听到:有些人提倡懒一些好,有些人却提倡要精确一些,看来,我们做事情是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象差不多先生那样,事情才能成功。达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是如此。